客服咨询 电话咨询
扫码关注
回到顶部

可以把减税降费福利升华为制度性红利吗?

2022-07-26 15:25

  在一季度已降费2000亿元的基础上,前天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推六大减税举措,加上全面推进营改增试点前四个月翘尾减收,预计再减税3800亿。

  减税降费降低企业成本,减轻企业负担,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,也是从后危机时代到新经济周期的转型期增强企业竞争力、提振国家竞争力,以便在新经济周期领跑全球市场的应有之义。简言之,减税降费是送给企业的礼包和福利,在让企业有减负获得感的同时,也要“蝶变”为制度性红利。

  降费已经成为市场经济时代的社会共识。“让自己过苦日子,给市场主体减负”,从各级权力部门消、降名目繁多的行政性收费和基金,到普通民众社保缴费的降低,都在形成集体、有意识的亲商环境。同时,我国社会也在推进优化财税体制、机制的改革,促使税费合一体制向法治规范和契合市场规则的公平税负方向转变。

  本次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减税的举措亮点在于,推进简化增值税税率结构。即从7月1日起,将增值税税率由四档减至17%、11%和6%三档,取消13%这一档税率;将农产品、天然气等增值税税率从13%降至11%。同时,对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购入农产品维持原扣除力度不变,避免因进项抵扣减少而增加税负。减法、加法同时做,使包括粮食、植物、林木、水产、鲜奶等农产品,食用植物油、自来水、暖气、冷气、热水、煤气、石油液化气、天然气、沼气、居民用煤炭制品,图书、报纸、杂志,饲料、化肥、农药、农机、农膜等项目所涉的市场主体能够有实实在在的减负获得感。

  上述项目多是居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必需品,以及涉农项目。给予市场主体减税优惠可以传导至市场终端的公众,凸显了减税降费福利施行的一贯原则,多向实体经济、小微涉农,以及和民生关切紧密的市场倾斜。这也是定向、积极的财政政策——与前两年定向的货币政策一样,折射政策面精准关切实体的苦心。

  宏观经济不能靠虚拟经济的虚假繁荣支撑,亦不能依赖垄断产业和极少数巨无霸市场主体,那都是不可持续的。中国宏观经济的基础是实体经济为本,而且是和新市场、新技术对应的实体经济。因而,多种所有制下的市场主体要相互渗透和充分竞争;新兴业态下的共享经济新模式也要互联互通——既要成为传统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动力,又要变成“两创”的产业孵化器。

  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、经济增长面对多种不确定性的大环境下,全球都在减税降费。在我国,2014年、2015年两年度,减税降费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均超过1000亿;2016年,通过全面推开营改增试点,全年降低企业税负5700多亿元,并且所有行业实现税负只减不增。尽管如此,由于税制设计的不合理,尤其各类行政性收费项目过多过滥,加之地方执行力不够,数千亿的减税降费撒到整个市场后,市场主体并未有太强的获得感。正因为如此,减税降费依然是我国施政的重点,可以说将伴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。

  第一季度的成绩单不错,经济增长速度为6.9%。这其中,就有减税降费的成果。但是,稳增长的动力源中,消费市场虽然成为主动力——贡献率八成左右,可来自楼市的消费刺激也占了很大比例。因而,如何实现中国经济又快又好的稳增长,似乎还需要实体经济更好、更强一些。

  让实体经济更强大,除了给楼市降虚火,给资本市场戴上监管“笼头”,更重要的是让实体经济沉下心来做实业,让各路资本放下心来进入实体经济领域。就此而言,楼市调控也好,减税降费也罢,还是处于政策性施惠——“授之以鱼”的初级阶段。就长期而言,通过财税体制改革,形成符合法治规范和市场诉求的制度,才是“授之以渔”的市场红利。

  由此亦显示,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然任重道远。

 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,本文刊于4月21日《上海证券报》。

免责声明:

        本网站内容部分来自互联网自动抓取。相关文本内容仅代表本文作者或发布人自身观点,不代表本站观点或立场。如有侵权,请联系我们进行删除处理。

联系邮箱:zhouyameng@vispractice.com

优化薪资结构,降低企业成本
相关文章
相关标签
热门资讯